一、“方位”: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
四中全会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这“三个全面”的新构架,为我们认清全会的重大意义提供了一把密钥。如何来破译?可从“四个转变”入手。
第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后的“平稳减速期”,推动发展由“旧蜜月”向“新常态”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我国正处于改革走向深水区的“重要出发期”,推动改革由“先破后立”向“先立后破” 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
第三,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的“价值磨合期”,推动思想道道建设由“滑坡”向“爬坡”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
第四,我国正处于反腐高压态势下法纪对接的“机会窗口期”,推动反腐由“破窗效应”向“寒蝉效应”转变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新要求。
二、“方略”: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直致力于加强法治建设。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标志着我国总体告别无法可依的时代。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何加强法律体系的实施,使之在实践中焕发出生命力,成为必须解决的新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由法律走向法治的历史转折点,四中全会从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原则等方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顶层设计。我感到,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治方针是1.0版,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是2.0版,那么这次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3.0版。如何理解这个升级版?讲三个大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三答”:
一答:随着法律走向法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两种制度的较量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全会鲜明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要求,深刻回答了依法治国要往“什么方向”前行的问题。
二答:随着法律走向法治,面对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越来越紧迫的新形势,全会鲜明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深刻回答了依法治国要往“什么地方”发力的问题。
三答:随着法律走向法治,面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的新形势,全会鲜明提出坚持两个“三位一体”的总思路,深刻回答了依法治国要往“什么路径”推进的问题。
三、“方式”: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会明确了加强宪法实施等六项重要任务,表明我国已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旧16字方针”,发展为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保证)、全民守法(基础)的“新16字方针”。如何从实践层面来把握,下面我从问题导向出发,讲六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念好“六字经”。
第一,在法治设计上,要念好一个“公”字,努力树立“立良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的观念。
第二,在法治规定上,要念好一个“刚”字,努力树立“法律是有硬度的帝王条款”的观念。
第三,在法治实施上,要念好一个“严”字,努力树立“法治既是高压线,又带高压电”的观念。
第四,在法治适用上,要念好一个“平”字,努力树立“一把法律尺子量到底”的观念。
第五,在法治司行上,要念好一个“正”字,努力树立“从毎一个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观念。
第六,在法治遵守上,要念好一个“信”字,努力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
启示之一:要以法治思维为文化软实力增强“硬功夫”。
启示之二:要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提供“内动力”。
启示之三:要让法治中国为中国梦的腾飞插上“新翅膀”。